您当前的位置: 中华创业加盟网 > 时政 > 正文
中华创业加盟网-移动版 首页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五周年|共绘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画卷

时间:2021-05-28 08:47  阅读:1
分享到:

风暖草薰、万象更新时节,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欧洲三国之行,回到北京。

5年前,也是在这样的一个春天,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精辟指出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向世界深刻阐释了中国的文明观——

“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5年来,跨入新时代的中国,不断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同代表不同文明的世界各国各地区携手并进,共同绘就一幅斑斓壮丽的人类文明画卷。

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秉持“和合”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

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台上,习近平主席这样向世界讲述中国人“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讲述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合共生”……“和合”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也鲜明映照在中国同世界各国交往的具体实践之中。

秉持“和合”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自身发展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早就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5年来,从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到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从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到韩国国立首尔大学,从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到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秘鲁国会,再到联合国总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习近平主席利用各种国际场合讲述中国对和平的执着追求,这是对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生动宣介,更是一个东方大国对世界人民作出的坚定承诺!

强调和平发展对中国的意义,习近平主席用“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作喻;阐释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平实的话语,概括出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大逻辑。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才能实现自身发展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犹如一座灯塔,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昭告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任何一个国家、一种文明,只要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终究可以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迎来民族发展的广阔前景。

秉持“和合”理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

近一个世纪前,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

放眼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将目光转向世界的东方,期待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能为解决当代人类难题提供更多启示、更深刻洞见。

不同于世界上一些排他的、零和博弈的思维和搞国际关系“小圈子”的做法,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周而不比”的精神态度,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理念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奉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秉持正确义利观,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主张在全球治理中实现共商共建共享……

同主要大国关系总体稳定,同周边国家关系全面发展,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纽带更加牢固……

在政治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国际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和平、和谐、和睦。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以宽广的历史视野、深厚的人文情怀、高度的文化自信,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行,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更大的确定性,给受诸多挑战困扰的世界带来新启迪、新活力、新希望。

在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看来,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而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也认为,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令人赞赏的正能量的政治局面,(与零和思维迥然有别的)‘正和政治’”。

海纳百川,包容互鉴——探索文明交流之道,架设心灵沟通之桥

“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了解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过去5年间,习近平主席出访50多个国家,在世界五大洲留下了探索文明交流互鉴的思考和身影。

在印度,他对泰戈尔的诗集如数家珍;在法国,媒体统计他曾提及法兰西名人多达34位,包括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在英国,他动情地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作品的经历;在美国,他对梭罗、惠特曼、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的作品娓娓道来……

品多元文化之美,谋交流互鉴之道。

党的十九大后首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发展方向标下文化注脚——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

这5年,一曲曲东风西韵交相辉映——

从“丝绸之路活化石”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古城,到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历史博物馆,再到捷克斯特拉霍夫图书馆……尽管繁忙的会晤写满了密集的日程安排表,习近平主席仍在百忙之中身体力行,以文化促交流,以交流促理解。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无论是访问前夕在当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还是访问期间发表演讲、对话政要、同当地民众亲切互动,习近平主席对当地经典文化作品的熟稔,令人赞叹。

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习近平主席以茶和酒作喻,讲述东西方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强调“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和美国总统特朗普漫步故宫,依次参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体会“和”这一中华文明核心理念;印度总理莫迪到访武汉,习近平主席同他一道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在越王勾践剑、云梦秦简、曾侯乙编钟间穿行,共同品味古老文明的灿烂厚重。

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温润人心,就在这一个个细节中生动展现,向世界展示出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以文化人的交往理念和价值追求。

美国时代出版公司出版的《习近平时代》一书里写道:习近平的文化视野甚为宽阔,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音乐、古希腊、文艺复兴、现当代,都涵盖其中。

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广阔的胸怀。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

2017年初秋,厦门。

《时间去哪儿了》,这部由金砖国家首次联合拍摄的电影在全球上映前夕,习近平主席邀请金砖国家领导人共同观看片花。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习近平主席主持的多边主场外交活动成果满满。独具匠心的文化活动融合东西方元素,同样让八方来客享受一席席文化盛宴,见证一场场东西方文明的对话。

这5年,一个个故事拉近心的距离——

捷克卡通形象小鼹鼠、古巴配薄荷叶加冰块的朗姆酒、葡萄牙蛋挞、巴拿马瑰夏咖啡、阿根廷探戈……面对不同国家的民众,习近平主席对当地极富特色的文化符号总是信手拈来。

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

“中国太极和印度瑜伽、中国中医和印度阿育吠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国人民数千年来奉行的生活哲理深度相似。”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两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

在类比中分享故事,在故事中寻找共鸣。习近平主席在东西方话语模式之间自由切换,展示了一个古老又现代的中国开放包容的国际形象,外交新范式全球瞩目。

西方观察人士由衷感叹:“习近平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特别是外交场合,他讲述的故事新鲜有趣、温馨而内涵深远……”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习近平主席说。

这5年,一条条人文纽带搭建友谊之桥——

2014年秋天,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收到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286名孔子学院校长、院长的来信。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87万人。

数字的不断增长,折射的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的不懈努力。

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都宣布了推动双方人文交流的多项举措。高层引领下,中法、中德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方在荷兰设立首个中国文化中心,中比互派留学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

“我们期待架设各国民间交往的桥梁,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习近平主席说。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共绘人类文明繁荣图景,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业

2018年岁末,北京。华灯初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传递新年祝福:

“我们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期许,总是在展望新航程时被赋予特殊意义。5年前,习近平主席以文明之笔描绘“命运共同体”的底色:“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从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到椰影婆娑的海南博鳌,从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场合展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满满诚意。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镌刻在5000多年华夏文明基因里的“天下”理念,在新时代展现出协和万邦、勇于担当的世界情怀。

面对人类社会发展“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中国领导人登高望远,端起历史的望远镜,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为人类社会进步点亮思想灯塔——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百川朝海,流行不止;道虽辽远,无不到者。写入联合国决议、写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写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激荡全球回响。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古典人文主义理解构成要素的普遍主义相呼应。”法国国际问题专家高大伟说,这是21世纪对中国“大同”经典概念的重新诠释,包含了更高层次的团结与和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在一心一意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更以天下为怀,尽己所能为世界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倡议从历史中走来,向着未来延展,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以共商共建共享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

“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

几个“是”与“不是”,清晰勾勒出中国同世界各国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格局和胸怀,和而不同的传统智慧闪耀包容和开放之光。

独行快,众行远。倡议提出5年多来,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众多合作项目落地见效,促进各国融通发展,切实改善了沿线各国民生:

东非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中欧班列成为亚欧大陆上距离最长的合作纽带……

有学者评述,“一带一路”倡议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尊重、民主协商和共同决策,开创了多元文明交融的新路径,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

“‘丝绸之路’正在复兴。”英国学者彼得·弗兰科潘认为,这一人类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塑造世界的未来。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因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而厚积薄发;协和万邦的世界情怀,因其文明之魂和时代淬炼而生生不息。

美美与共、世界大同,中国同世界携手前行,步履愈发铿锵。不久,在中国还将举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以文明交流互鉴筑牢情感纽带,共建绿色和睦家园。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更具活力的地区与全球合作远景可期。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我们相信,各国人民同心勠力、心手相连,必将开创人类文明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白洁、应强、王宾、王卓伦)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

新华网 责任编辑:中华创业加盟网
免责声明:
  • 注明“来源:中华创业加盟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华创业加盟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华创业加盟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 中华创业加盟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

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演讲五周年|共绘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画卷

风暖草薰、万象更新时节,国家主席习近平结束欧洲三国之行,回到北京。

5年前,也是在这样的一个春天,习近平主席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精辟指出文明是多彩、平等、包容的,向世界深刻阐释了中国的文明观——

“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

5年来,跨入新时代的中国,不断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在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同代表不同文明的世界各国各地区携手并进,共同绘就一幅斑斓壮丽的人类文明画卷。

和而不同,合作共赢——秉持“和合”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世界各国互利共赢

“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壹,谁能听之?”……

站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讲台上,习近平主席这样向世界讲述中国人“和而不同”的哲学理念,讲述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和而不同”“以和为贵”“和合共生”……“和合”理念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之中,深深溶化在中国人民的血脉之中,也鲜明映照在中国同世界各国交往的具体实践之中。

秉持“和合”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以自身发展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中国早就向世界郑重宣示: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发展维护世界和平。”

5年来,从德国科尔伯基金会到印度世界事务委员会,从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到韩国国立首尔大学,从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到澳大利亚联邦议会、秘鲁国会,再到联合国总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习近平主席利用各种国际场合讲述中国对和平的执着追求,这是对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生动宣介,更是一个东方大国对世界人民作出的坚定承诺!

强调和平发展对中国的意义,习近平主席用“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就像万物生长需要阳光一样”作喻;阐释中国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习近平主席强调“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

“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平实的话语,概括出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大逻辑。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深知,只有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才能实现自身发展目标,才能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工业国、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现行联合国标准下的7亿多贫困人口成功脱贫……

犹如一座灯塔,中国的发展道路和经验昭告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任何一个国家、一种文明,只要找到一条符合自身国情的发展道路,终究可以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迎来民族发展的广阔前景。

秉持“和合”理念,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

近一个世纪前,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中国至高无上的伦理品质中的一些东西,现代世界极为需要。”

放眼当今世界,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地区热点此起彼伏、恐怖主义日益突出……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将目光转向世界的东方,期待绵延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能为解决当代人类难题提供更多启示、更深刻洞见。

不同于世界上一些排他的、零和博弈的思维和搞国际关系“小圈子”的做法,中华文化中“和而不同”的社会观,“周而不比”的精神态度,和衷共济、合作共赢的理念更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繁荣。

推动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奉行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和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秉持正确义利观,不断拓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主张在全球治理中实现共商共建共享……

同主要大国关系总体稳定,同周边国家关系全面发展,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纽带更加牢固……

在政治解决朝鲜半岛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叙利亚问题等国际问题上发挥建设性作用……

和平、和谐、和睦。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以宽广的历史视野、深厚的人文情怀、高度的文化自信,在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行,为不确定的世界注入更大的确定性,给受诸多挑战困扰的世界带来新启迪、新活力、新希望。

在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看来,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开辟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而美国学者约瑟夫·奈也认为,中国向世界展示了“令人赞赏的正能量的政治局面,(与零和思维迥然有别的)‘正和政治’”。

海纳百川,包容互鉴——探索文明交流之道,架设心灵沟通之桥

“我访问过世界上许多地方,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了解五大洲的不同文明,了解这些文明与其他文明的不同之处、独到之处,了解在这些文明中生活的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过去5年间,习近平主席出访50多个国家,在世界五大洲留下了探索文明交流互鉴的思考和身影。

在印度,他对泰戈尔的诗集如数家珍;在法国,媒体统计他曾提及法兰西名人多达34位,包括文学家、艺术家、思想家;在英国,他动情地回忆起自己年轻时在陕北贫瘠的黄土地上想方设法寻找莎士比亚作品的经历;在美国,他对梭罗、惠特曼、马克·吐温、杰克·伦敦的作品娓娓道来……

品多元文化之美,谋交流互鉴之道。

党的十九大后首次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发展方向标下文化注脚——既要把握各种文明交流互鉴的大势,又要重视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现实。

这5年,一曲曲东风西韵交相辉映——

从“丝绸之路活化石”乌兹别克斯坦布哈拉古城,到秘鲁国家考古人类学历史博物馆,再到捷克斯特拉霍夫图书馆……尽管繁忙的会晤写满了密集的日程安排表,习近平主席仍在百忙之中身体力行,以文化促交流,以交流促理解。

文明如水,润物无声。

无论是访问前夕在当地媒体发表署名文章,还是访问期间发表演讲、对话政要、同当地民众亲切互动,习近平主席对当地经典文化作品的熟稔,令人赞叹。

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习近平主席以茶和酒作喻,讲述东西方品味生命、解读世界的两种不同方式,强调“茶和酒并不是不可兼容的,既可以酒逢知己千杯少,也可以品茶品味品人生”;和美国总统特朗普漫步故宫,依次参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体会“和”这一中华文明核心理念;印度总理莫迪到访武汉,习近平主席同他一道参观湖北省博物馆精品文物展,在越王勾践剑、云梦秦简、曾侯乙编钟间穿行,共同品味古老文明的灿烂厚重。

中华文明之博大精深、温润人心,就在这一个个细节中生动展现,向世界展示出中华民族以和为贵、以文化人的交往理念和价值追求。

美国时代出版公司出版的《习近平时代》一书里写道:习近平的文化视野甚为宽阔,哲学、历史、文学、艺术、音乐、古希腊、文艺复兴、现当代,都涵盖其中。

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广阔的胸怀。文化自信,是兼容并蓄、海纳百川之后的自信,也是尊重文明多样性基础上的自信。

2017年初秋,厦门。

《时间去哪儿了》,这部由金砖国家首次联合拍摄的电影在全球上映前夕,习近平主席邀请金砖国家领导人共同观看片花。

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北京会议、2016年二十国集团杭州峰会、2017年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2018年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习近平主席主持的多边主场外交活动成果满满。独具匠心的文化活动融合东西方元素,同样让八方来客享受一席席文化盛宴,见证一场场东西方文明的对话。

这5年,一个个故事拉近心的距离——

捷克卡通形象小鼹鼠、古巴配薄荷叶加冰块的朗姆酒、葡萄牙蛋挞、巴拿马瑰夏咖啡、阿根廷探戈……面对不同国家的民众,习近平主席对当地极富特色的文化符号总是信手拈来。

阳光有七种颜色,世界也是多彩的。

“中国太极和印度瑜伽、中国中医和印度阿育吠陀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两国人民数千年来奉行的生活哲理深度相似。”

“汤显祖与莎士比亚是同时代的人,他们两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

在类比中分享故事,在故事中寻找共鸣。习近平主席在东西方话语模式之间自由切换,展示了一个古老又现代的中国开放包容的国际形象,外交新范式全球瞩目。

西方观察人士由衷感叹:“习近平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特别是外交场合,他讲述的故事新鲜有趣、温馨而内涵深远……”

“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可以丰富人类文明的色彩,让各国人民享受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开创更有选择的未来。”习近平主席说。

这5年,一条条人文纽带搭建友谊之桥——

2014年秋天,全球孔子学院建立十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收到来自90个国家和地区286名孔子学院校长、院长的来信。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在154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548所孔子学院和1193个中小学孔子课堂,学员总数达187万人。

数字的不断增长,折射的是中国为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中国人民同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的不懈努力。

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部长级会议上,习近平主席都宣布了推动双方人文交流的多项举措。高层引领下,中法、中德建立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中方在荷兰设立首个中国文化中心,中比互派留学生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

纵观人类历史,把人们隔离开来的往往不是千山万水,不是大海深壑,而是人们相互认知上的隔膜。正如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所说,唯有相互交流我们各自的才能,才能共同点燃我们的智慧之灯。

“我们期待架设各国民间交往的桥梁,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习近平主席说。

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共绘人类文明繁荣图景,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伟业

2018年岁末,北京。华灯初上,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传递新年祝福:

“我们将积极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继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建设一个更加繁荣美好的世界而不懈努力。”

期许,总是在展望新航程时被赋予特殊意义。5年前,习近平主席以文明之笔描绘“命运共同体”的底色:“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

从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到椰影婆娑的海南博鳌,从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习近平主席在多个重要场合展示中国愿同世界各国风雨同舟、命运与共的满满诚意。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镌刻在5000多年华夏文明基因里的“天下”理念,在新时代展现出协和万邦、勇于担当的世界情怀。

面对人类社会发展“何去何从”的时代之问,中国领导人登高望远,端起历史的望远镜,发掘中华文化中积极的处世之道和治理理念同当今时代的共鸣点,为人类社会进步点亮思想灯塔——

“我们呼吁,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百川朝海,流行不止;道虽辽远,无不到者。写入联合国决议、写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写入《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激荡全球回响。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中国古典人文主义理解构成要素的普遍主义相呼应。”法国国际问题专家高大伟说,这是21世纪对中国“大同”经典概念的重新诠释,包含了更高层次的团结与和谐。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中国在一心一意办好自己事情的同时,更以天下为怀,尽己所能为世界持续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一带一路”倡议从历史中走来,向着未来延展,推动沿线国家实现发展战略相互对接、优势互补,以共商共建共享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

“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

几个“是”与“不是”,清晰勾勒出中国同世界各国命运相连、休戚与共的格局和胸怀,和而不同的传统智慧闪耀包容和开放之光。

独行快,众行远。倡议提出5年多来,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众多合作项目落地见效,促进各国融通发展,切实改善了沿线各国民生:

东非有了第一条高速公路,马尔代夫有了第一座跨海大桥,白俄罗斯第一次有了自己的轿车制造业,中欧班列成为亚欧大陆上距离最长的合作纽带……

有学者评述,“一带一路”倡议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推动各国相互尊重、民主协商和共同决策,开创了多元文明交融的新路径,用实际行动体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精神实质。

“‘丝绸之路’正在复兴。”英国学者彼得·弗兰科潘认为,这一人类文明的世界十字路口,不仅塑造了人类的过去,更将塑造世界的未来。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走向伟大复兴的中华民族,因其自强不息的精神品格而厚积薄发;协和万邦的世界情怀,因其文明之魂和时代淬炼而生生不息。

美美与共、世界大同,中国同世界携手前行,步履愈发铿锵。不久,在中国还将举行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以文明交流互鉴筑牢情感纽带,共建绿色和睦家园。更富内涵的精神生活、更具活力的地区与全球合作远景可期。

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让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让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我们相信,各国人民同心勠力、心手相连,必将开创人类文明更加美好的未来!

(记者白洁、应强、王宾、王卓伦)新华社北京3月27日电

共绘美美与共的人类文明画卷 责任编辑:中华创业加盟网
免责声明: 中华创业加盟网转载文章是为了传播信息,不代表本网观点。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同本网联系的,请在相关作品刊发之日起30日内发送至电子邮箱:

相关阅读

小编推荐